很久就想写一篇关于用手机拍摄食物的app及简单的技巧。这一次终于在拖延中动笔。首先申明,我并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或从业者,不玩单反不谈光圈,因为限定的前提是用iPhone(当然whatsapp网页版,现在强大的安卓摄像头也一定能胜任,这里不做更多阐述说明)随手拍摄,我觉得起点放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需求就足够。手机拍摄风景,更多的取决于构图…以及你旅游目的地的逼格。拍人像,如果不是女神男神级,sorry多少需要后期。只有拍食物,除了光线构图和背景,能说的还有更多更多。一张食物的照片诱人与否,很多时候映射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情。
拍摄食物无外乎两种情况:下馆子秀美食、在家做饭。这两种情况又无外乎分成两种:灯光亮敞或者灰暗、冷食或者热食。虽说我们用的不是单反,可是既然要讲究一点,拿着iPhone的设备,还是要持着拿单反的心。故此首先我简单粗暴地说一说光线和构图。全天下的食物都有个共性,那就是暖色调更惹人爱。紫薯也是泛着粉的紫,哪怕紫甘蓝依然是。蓝莓汁儿我是真没榨过,但想来篮里也带着紫。猕猴桃汁儿,黄绿黄绿的看上去更诱人。更别提棕褐色的红烧肉、鲜艳水灵的草莓菠萝鲜芒果…这一点源自色彩心理学,所以首先,我告诉你:光线一定要够。光线够了,食物颜色的饱和度才能有保证,然后才能漂亮。通常来说自然光优于暖光源优于冷光源。另外,如果不是光线实在不足,不建议两种或多种光源一起使用。原因是这些光源会让食物本身体现出来的色温不和谐。
例如上图,因为厨房的光线总是不够明亮,又容易让手机投下阴影,所以我摆在窗边很努力地从窗口的角度往室内拍。
当食物的颜色偏浅的时候,还是需要调一下的,我用的是Afterlight。
当实在光源很弱的时候,例如注重情调的小餐厅、家里光线不足的厨房,这时候闪光灯不是明智的选择,最好借助小伙伴的手机来补光。补光的位置、远近、角度,说多了都是纸上谈兵没有意义,这个时候我只会大手一挥粗暴地告诉你:“用眼睛看!”拍照片出来不就是为了看吗,实在看不出差别就换着远近角度多拍几张。**没拍过几百张丑得想哭的照片,哪里能咔嚓一下惊艳全场。**基本原则是,画面主体必须是明亮的;反射性强的食物例如白粥白米饭,光拿远一点,甚至为了回避高光可以不直射、反之颜色深的食物灯光可以靠近一些,与周围环境区分开。
上图这张照片并不好看,我只是演示一下用另一台手机补光的效果。手机的高度远近自行控制,像这种陶罐的质地,过近容易又太刺眼的高光,过远颜色又容易暗沉,耐心点上下左右来回调节就好了。
实在不行就试试俯拍,只要食物的主题是亮的,有时候周围的阴暗也能产生很好的烘托效果。还是那句话:**拍照时不要开闪光灯**。
食物的构图在低阶阶段,比风景的构图容易很多。通常只有一个主旨,那就是突出重点。任何美食要落到照片上,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看起来好吃”。这个比较抽象的要求,往往需要我们着重突出菜肴的特点,找到它核心的吸引力,然后放大展示出来。所以在食物构图上,凑近了拍往往是最常用的手法。
如果用了很精美的盘子、碗,那么距离就要适当放远。这个时候我们依然有两个选择:将盘子的轮廓完全拍入构图,或者不拍全容器。其实很好选择。规则型的容器,因为质感或花纹引人注意,在此基础上为了突出食物的质感,大可以只选取容器的局部。相反,特殊造型的容器,或者桌面上搭配成套的小器具,则完全可以全景取之。比如日式料理店里成套的精美的和风酱油碟、水杯、酒盅、筷架等等。甚至完全可以在食物上桌之前先为这些精美的容器单独拍一张。例如西餐餐盘、刀叉、餐巾的放置,再比如乡下粗粝的水泥案板上零碎摆放的陶制大碗。
回到某一道食物上,通常对于一盘具体的食物,我们会从三个角度来拍。一, 正上方俯视。这个角度在西餐、甜点上颇为常见。这个角度的好处是构图干净利落,风格鲜明,颇能展示食物之美。但是显然,这个构图对摆盘有相当的要求,推荐去西餐厅时用。
二,斜角度俯视。这个角度是我最常用的角度whatsapp网页版,因为这个角度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掘食物的细节和质感。通常中餐,尤其是在家做菜,做出来之后那种令人食指大动的诱惑力,搭配的食材不同的口感,是需要斜角度的特写才能描述出来的。
三whatsapp官网, 平视。这个角度用得不多,需要与环境产生互动。例如上空飘散的热气,再例如正在往食物上方洒下的调料等。
我写过很多与食物有关的文章,也拍过很多美味的照片。有时候仓促起来没时间构图,光线不好,可咔擦一快门,留下来的依然是珍贵的回忆。
上面三张图是家宴的时候掌大勺,一直在厨房里团团转,压根儿没时间去构图了,随手一拍,完全不求艺术,只要看起来好吃就行。反正依然看了挺有食欲的。当没有构图可言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发掘出食物最诱人的那部分,然后将它放大。湘菜这种红红绿绿的颜色,新鲜出炉的菜上一点诱人的油光,都会让人食指大动。
我有朋友刷我的微信朋友圈,跟我说你拍的照片真好看啊。我闺蜜总说我,“眼睛里的世界都是PS过的”、“发个图还要修那么久”,其实这些跟逼格真的没多大关系。一树一花在我眼中就是这么美,相机不能还原的,我用修图工具还原它们在我心里的形象。梵高眼里的星空不是我们眼里的星空,所以我们不是梵高;别人眼里的世界并非我眼里的世界,所以他们不是我。(感谢马薇薇在快本录节目的时候提供这一句台词。)
但是话说回来,照片留取的往往是此刻的心情,若是为此大动干戈,生生花去太多时间用在修图上,有时候反而舍本逐末,留下了照片,却消散了心情。所以**作图,快,也很重要**。在这里给懒人推荐一个傻瓜相机APP。
ClassicToy 作者是 misskiwi(点此下载)
调到Schnachorme滤镜。
复古的相机有很多,前段时间少数派推荐的看上去也很不错,奈何需要购买,这款免费的倒也够用,所以小推一下。用顺手了之后,基本上我只用这一个滤镜当做傻瓜相机用。特点是色泽鲜艳,恰到好处。既不会觉得滤镜过强失去真实感,又不会觉得平平无奇。无论是风景还是食物,随手即拍,基本上没让我失望过。美与速度可以兼得,省心不少。过去有段时间我也热衷于食色这类型的美食加字APP,但是后来愈发觉得累赘,所以弃置不用了。当然,用得好的也会出别致的效果,个人喜好,无需针砭。
最后,感谢我恰巧看到的一篇文章,让我理清了思绪、借鉴了一些手法,也让我终于从拖延症中完成这个其实还不算精炼的美食拍摄交流文。
来自治愈系摄影师七七的《教你的女友拍美食(九)——用影像激发食欲》
(http://www.douban.com/note/484805980/)(部分图片来自instagram)
就这样吧,写得我都饿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