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个月我整理电脑时,翻出一堆语音文件——有项目会议录音、客户访谈记录,还有自己听讲座时录的学习素材。看着这些占内存的“音频块”,我头都大了:想转文字吧,手动打字太费劲儿,3小时的录音得敲一下午;用某度、某讯的工具试了试,要么准确率低,把“ deadlines ”转成“地雷线”,要么连同事的四川方言都处理不了,转出来的文字跟乱码似的。更麻烦的是,转完的内容毫无结构,得自己逐句分点、标重点,整理时间比转文字还长。
那时候我就琢磨:要是有个工具能解决这仨问题就好了——准、快、能自动整理。准,得连方言都能hold住;快,别让我等半天;能自动整理,别让我对着一堆文字发愁。
后来做运营的朋友给我推了听脑AI,说“你试试这个,我用它记会议纪要,比手动快十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传了上周的部门会议录音,结果才过5分钟,就收到了转好的文字。我对照音频听了一段,同事说的“这个项目要赶在月底上线”,一字没差;连领导说的湖南方言“莫急,慢慢来”,都准确转成了文字。更惊喜的是,它还自动把内容分成了“议题一:项目进度”“议题二:资源需求”“Action Item”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加粗标了重点,我只需要核对一下有没有遗漏,就能直接发给大家当纪要了。
从那以后,我成了听脑AI的“重度用户”,慢慢发现它的功能远不止转文字那么简单。比如智能内容分析,我上周传了个客户访谈录音,它不仅转了文字,还自动提取了客户的核心需求——“想要更灵活的定制化服务”,以及异议“担心交付时间过长”,甚至帮我标记了客户提到的竞争对手名称。我把这些信息整理成报告,领导看了说“这份报告做得真清晰,重点全抓住了”;再比如自动生成结构化文档,我最近在准备培训课程,找了很多行业专家的访谈录音,以前得一边听一边记笔记,还要自己分点整理,现在用听脑AI转完,它能自动把专家观点分成“行业趋势”“实操技巧”“常见误区”,每个部分都有小标题,我直接拿这些内容做课件,比以前省了整整一天时间。
还有实时处理功能,上周开跨部门会议时,我直接把手机放在桌上录音whatsapp官网,同步传到听脑AI里,它一边录一边转文字。中间遇到“需要研发部门支持”“市场部下周提交方案”这些重点,我点一下屏幕上的“标记”按钮,就能给文字加星标。会议结束时,一份完整的纪要已经生成了,分了议题、负责人、截止时间,我只需要扫一眼有没有漏,就能发出去了。
不过说实话,刚开始用的时候也有小插曲。第一次找“实时转写”功能,我翻了好几个菜单才找到,后来看了教程才知道,首页就有入口;还有一次传了个10G的长篇讲座录音,上传时稍微卡了一下,我以为出问题了,结果等了2分钟就好了,转出来的文字还是很准,没受影响。现在用熟了,这些小问题都不算什么,反而觉得它越来越顺手。
我还把听脑AI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他们用了之后也说“太香了”。比如做销售的小张,以前每周要复盘10个客户通话录音,得一个个听才能找出客户需求,现在用听脑AI转成文字后,能自动提取“客户需要降低成本”“对产品质量有顾虑”这些关键信息,他说“现在复盘效率提升了70%,能多跟进3个客户”;做自媒体的小李,以前处理采访录音得花3小时转文字,现在用听脑AI,转完还能自动生成摘要,他写文章的速度提升了一倍,还能保持内容准确。
其实我之前也用过其他工具,比如某款知名办公软件,转文字准确率也就85%左右,遇到方言就歇菜;还有一款专门做语音转写的工具,虽然准,但功能太少,只能转文字telegram中文版,不能做内容分析,转完还得自己整理。听脑AI不一样,它把“转文字”和“处理文字”结合在了一起——不仅转得准,还能帮你把文字变成有用的信息。比如它能生成思维导图,把会议纪要的重点用图形展示出来;能提取关键词,帮你快速抓住客户访谈的核心;还能自动分段、标序号,让内容更清晰。
现在我电脑里的语音文件再也不是“负担”了,反而成了我的“素材库”。不管是工作中的会议录音,还是学习中的讲座资料,我都会先用听脑AI转一遍。省下来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比如陪家人、学新技能,或者多研究研究项目方案。
对了,跟大家分享几个我用出来的“小技巧”:第一次用的时候,可以先传短文件试试,比如10分钟的录音,熟悉一下功能;传大文件时别急,我上次传10G的讲座录音,虽然卡了2分钟,但转出来的文字还是很准;实时转写功能超好用,开会议时直接把手机放在桌上whatsapp网页版,同步转文字,中间还能标记重点,会议结束就能出纪要。
如果你也像我之前那样,被语音文件转文字的问题困扰,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可能不是完美的——比如刚开始界面有点复杂,找功能得翻一会儿;但用熟了之后,你会发现它真的能帮你节省大量时间。比如我现在,再也不用为整理录音发愁了,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才是效率提升的意义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