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咕噜
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异形:夺命舰》(下称《夺命舰》)是以这种方式在中国出圈的。8月17日,正式于中国大陆上映的第二天,这部不少影迷翘首以盼的经典科幻IP的系列续集以“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事件起因是家长带着8岁的孩子观看这部影片,途中孩子表示害怕、不适。家长便强烈谴责影院放映儿童不能观看的影片,并要求影院退票、出具后续检查费用。
影院工作人员的顾客投诉报备记录
与之相应,《夺命舰》上映后的第一批释出口碑中,就有不少“非常惊悚”“恐怖感十足”“历代最恶心、最惊悚的一部”等类似评价出现。因此,在该话题的评论区中,除了质疑家长携带孩子观看一部已在海报上提醒“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观看”的影片这种行为,还有一种声音在呼吁电影分级制的实施。
《异形:夺命舰》海报
出圈、尺度和语境
《夺命舰》凭什么火?
《夺命舰》如今的票房成绩是什么概念?
截至发稿前,在上映的第九天,它已取得4.32亿元票房,远超最初预测机构对它1亿元的票房预期。在综合排片占比接近30%的情况下,它超越《死侍与金刚狼》成为2024年进口片票房亚军已是板上钉钉,追赶《哥斯拉大战金刚2》的9.56亿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在低迷的暑期档,一部没了大导加成的R级片,凭什么?
影片上映第九日票房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其一便是能引发观众猎奇感的“尺度”。无论是抱脸虫抱脸、异形破胸,还是酸液断肢whatsapp网页版,都是大陆银幕上难以得见的视觉奇观。与稍早上映的《死侍与金刚狼》中频繁出现的消音声作为对比,就更突显了《夺命舰》“一刀未剪”的稀缺感。因此,“吓坏小孩”这起原本意义上的放映事故在客观层面成为《夺命舰》最好的营销。毕竟,谁不想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片子会“吓人”“恶心”到能把小孩吓进医院呢?其二,是导演费德·阿尔瓦雷兹营造的一种幽闭空间的恐惧和密室逃生的惊悚。这位仍称得上是好莱坞新人的导演已经在头两部剧情长片《鬼玩人》和《屏住呼吸》中证明了自己打造幽闭空间的超凡能力,这一点也正和《异形》系列标志性的美学特征相得益彰。尺度与氛围的结合,便形成了《夺命舰》出圈的更深层原因:在快节奏时代的生活重压中,大众需要惊悚恐怖片这种最直观的通过视听语言传递感官刺激的电影类型,来舒缓情感、释放压力。当看到因为被延迟“退休”时间而愤而飞向太空寻求自由的蕾恩与安迪在飞船中陷入新一轮危险时,观众会不自觉地将自我意识代入到他们身上,感受他们的恐惧与焦虑,并跟随着他们的自我拯救而疗愈内心,从而实现短暂地脱离现实苦闷的一种梦幻感。这是非常难得的情绪价值,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又有谁不想当自己故事里的主角,梦想着“直面天命”呢?
《夺命舰》凭什么上?
倘若《夺命舰》上映于若干年前,它还能保持最初的模样与大陆观众见面吗?2013年,《被解救的姜戈》上映当天上午因“技术原因”被紧急叫停,经过重剪才在一个月以后恢复上映;2015年,《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因其大量暴力场景和粗口对白而被美国电影协会裁定为R级电影,大陆上映时,其中一场长达4分钟的教堂动作戏因过于暴力而遭删除;2017年,《金刚狼3》被删减15分钟,影片IMDB资料甚至还为中国版提供了单独标记。
IMDB《金刚狼3》技术规格介绍页
这些删改严重到成为“中国特供版”的影片,大多都是由于其中某些过于血腥暴力的镜头与场景。但如果我们在过去几年大陆院线电影中仔细寻觅,就会发现不少以上片例的反面。2018年,《红海行动》在春节档期凭借口碑一路逆袭,最终以超过33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成为当时中国电影史的票房亚军,证明了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也能凭借精良的制作而实现商业成功;2024年,在台湾省没能收回成本的《周处除三害》在大陆爆火,三天即破亿,最终拿到了超过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在3月这个电影淡季填补了市场空白。
《红海行动》剧照
《周处除三害》剧照
以上这几部影片和《夺命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中某些场景似乎“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在大陆银幕上。但为何它们能跳脱出审查的框架而呈现给观众呢?这里我要引用一段昆汀·塔伦蒂诺在回忆录《电影狂想》中提到的小时候母亲对他的告诫:“昆汀,这只是电影而已,比起这些电影,我更担心你看新闻,电影可不会伤害你。但如果你理解不了这部电影中暴力发生的语境,那就是为了看暴力而看暴力,我不希望你这样。”这番话的重点,便是“语境”。也即是说,无论是年仅七八岁的昆汀所观看的那些暴力电影,还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在大陆银幕上的断指、酷刑、虐待等场面,它们的核心问题,都是发生的语境。在影片中,这些情节是为了电影的语境而服务的。就像《红海行动》中的血腥镜头是对残酷战争的艺术再现,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帮助观众理解战争的真实面貌;《周处除三害》中的暴力、软色情和邪教布道,都在为陈桂林的角色塑造而服务;《夺命舰》中的各种凶险场面,都是作为片中那隐藏在太空深处的“封闭恐怖”的佐料而出现。总而言之whatsapp网页版,每个镜头、每个场景都是镶嵌在电影整体中的,我们需要在电影的语境中去理解它们、感受它们。
审查or分级
美国是怎样开始实施分级制的?
尺度的变化引发了热搜话题中的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关于实施电影分级制的呼吁。广义的电影分级制,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实行的将电影中的性爱、暴力、毒品、粗俗语言等成人内容划分成特定级别,并给每一级别规定好允许面对的观众群的一种制度。美国的电影分级制是经由了整个20世纪才逐渐发展完善的。自电影诞生之初,如何对其进行监管、保护受众权益就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美国,其中内容自然处于被监管的状态。尽管在此过程中电影审查者的角色并未由美国联邦政府直接扮演,但与其紧密结合的联邦法院却常常以诉讼判决的形式在电影传播内容与社会舆论之间加以导向。1915年,大卫·格里菲斯执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经上映便在美国引发了强烈的公众反应,其中将3K党美化成正面形象、将黑人角色作为反派和丑角来呈现的处理方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芝加哥、丹佛、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禁映该片,费城、波士顿等城市甚至发生暴动。1918年,影片出品方互助电影公司向联邦法院起诉了对《一个国家的诞生》实施禁映的俄亥俄州政府,最终以“电影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娱乐不能被视为新闻媒体的一部分或公共舆论之工具,因此无权像印刷媒体一般享受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而必须接受州、市政府的预先审查”之缘由而败诉。判决中对于电影无权享受言论自由的表述,在宪法层面为接下来美国各地方政府与教会团体所组建的各种审查机构铺平了道路。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前后全美各地有两百多个或是全国性的,或是属于州、郡和市级的电影审查机构或组织。这些组织机构的共同特征是,对于那些“有伤风化道德”的影片,它们能够凭借自身影响力、号召力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进行封杀,从而构成对电影的“后审查”。与此同时,玛丽·毕克馥、罗斯科·阿巴尔克等好莱坞明星频繁爆出的丑闻更是引起了保守界人士对好莱坞电影的抵制,不少国会议员开始呼吁成立电影审查机构,以惩戒这些道德堕落的影片和影人。为了避免联邦政府的介入,好莱坞头部电影公司协同成立行业组织“美国电影制片人暨发行人协会”,并聘请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威尔·H·海斯担任协会总裁,以缓和电影界与政府保守势力的紧张关系。上任以后,海斯着手推进对好莱坞的“道德管制”,并于1930年与出版商马丁·奎克利、牧师丹尼尔·罗德共同起草关于电影生产道德规范的条例,史称《海斯法典》。
《海斯法典》
《海斯法典》对电影中的性、犯罪、舞蹈、服装、种族、宗教等12个方面进行了限制,规定暴力、吸毒、谋杀、污言秽语等内容禁止在银幕上出现。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海斯法典》持续影响着美国电影的表现内容,直到被称为“静悄悄的革命”的社会趋势的到来。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社会思潮的觉醒。19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开始强调人的尊严、个性与自由。随着最初的“婴儿潮一代”进入青年时期,他们开始用吸毒、摇滚乐、性解放、嬉皮士文化等方式来挑战旧的社会秩序与道德权威,随之兴起的还包括了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平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等反文化运动。在这种反传统的、个人化的、审美化的挑战强势文化的社会氛围中,《海斯法典》得以确立的社会基础发生改变,因不再适应时代要求而面临着迫切的改革需求。同一时期,《派拉蒙法案》的出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入等等发生在美国内外的电影事件,让彼时的《海斯法典》在好莱坞已名存实亡。
1966年,随着美国电影协会第二任总裁埃里克·约翰逊的下台,限制美国电影表现内容长达三十余年的《海斯法典》被正式废止。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全国电影院业主联合会、美国国际电影进口和发行委员会联合宣布了取代《海斯法典》的最早的电影分级制。该制度将电影分为以下四级:G级 (General),适合所有观众观看;M级(mature,两年后被更名为“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即如今的PG级),适合成熟观众观看,儿童观看需家长进行指导;R级( restricted) ,16岁以下观众需在家长陪同下才可观看;X级,禁止17岁及以下观众观看。1984年和1990年,电影分级制进行了两次修订,分别将PG级拆分为PG、PG-13两个级别和将X级更名为NC-17级。如今的美国电影分级制规则如下:G级(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观众;PG级(家长执导级),可能含有一些轻微的暴力或裸体场面,由家长决定儿童是否能够观看;PG-13级,(特别指引级),可能含有暴力、裸体、粗俗语言和吸毒镜头,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R级(限制级),含有暴力、吸毒、性爱等成人内容,17岁以下观众需在家长陪同下进行观看;NC-17级(成人级),含有较多的暴力、吸毒、性爱等成人内容,17岁及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这一行业自愿的分级制度延续至今。
中国为何还是电影审查制?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电影审查制,即电影监管部门按照相关的审查标准对于各类影片的内容、艺术和技术方面进行把关,“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这是一种来自电影创作者之外的硬性的内容控制要求,是基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审查标准不透明、审查结果主观性、限制创作自由、过度审查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等问题。那为何我国不实施电影分级制度呢?其实早在1989年,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在发布的《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中,就已明确划定四种少年儿童不宜观看的影片。但由于此项规定的非强制性,导致了许多影院并未执行到位,最终也不了了之。2010年8月19日,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是这么回答记者提问的:“关于分级制的讨论可以停止了,中国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
其中原因,一是西方主流的分级模式与我国基本国情、意识形态、法律体制并不相符,无法覆盖我国对于电影内容的控制要求。电影这种文化产品一向是我国主要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国家不会放弃对电影市场的监管,也必定要求电影在制作及传播之前遵循特定且严格的生产规律。审查制所严格强调的影片禁止内容覆盖了危害国家统一、泄露国家秘密、煽动民族仇恨、扰乱社会秩序、侵害他人权益等十项原则性内容。它在操作上的直接性和决断性这一突出特点,显然是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持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功能的最好帮手。这也是审查制与分级制最直接的冲突所在,那就是它们一个是禁止性标准,一个是指导性标准。
二是西方主流分级模式并不能在我国直接生搬硬套。如前文所述,西方分级模式是以观众年龄作为最直接的区分方法,将不同分级影片呈现给对应年龄的观众,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才最终形成的适宜制度。但目前我国是否已经达到执行这种分级模式的社会基础还依然存疑。举几个大部分人身边比比皆是的例子,有关部门从2006年就开始实施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真正防住未成年人玩游戏了吗?《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等规定真正得到严格执行了吗?答案不言自明。如果未成年人能突破游戏限制时间,能轻松购买烟酒,能随意进出娱乐场所,获得一部限制级电影当然也绝非难事。因此,精细的分级管理如果不能匹配对应的严正执行,那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了。
因此,尽管在理论层面上,电影分级制相较于电影审查制的确有着很多优势,但要过渡到实践层面,又是有着很大差距的。所以,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从业者要正视这种差距,同时也不能否认电影分级制是时代的必然趋势。201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其中第二十条规定,电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观众身体或心理不适的,应当给予提示。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分级制在今后实施的可能。不过目前此项规定并未由上至下地实施,相关举措更多的是由片方自行进行,比如《涉过愤怒的海》和《夺命舰》。
《涉过愤怒的海》海报
“吓坏小孩”风波后的《异形:夺命舰》海报
甚至放大了提示字体
这两部影片加上前文提及的《周处除三害》,它们的上映和成绩是否能说明如今电影审查在某些方面的尺度松绑仍是未知数,不过电影观众在某些方面的意识增强,使得从禁止性标准向指导性标准发展的文化土壤在慢慢孕育。这不仅是电影行业内部的变革whatsapp网页版,更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体现。有朝一日,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迈入新的阶段,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基础的电影分级制也许会提上日程。
【参考资料】
戴姝英.美国电影分级制及其借鉴意义.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 22 (04): 73-78.
孙绍谊.从审查到分类——读解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世界电影,2005,(03): 137-145+170.
唐玲玲.电影经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 F I N —
排版:罗尹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